3月末,位于北大南门以南米的新书店隆重开业。这场盛大的开业仪式,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场久违的“风入松重逢日”文化沙龙。要追溯这次重逢的深意,我们不得不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时光节点。
那时,北大南门外,“风入松”的招牌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热爱知识的读者。沿着通往地下室的楼梯一步步走下,每一阶都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书墨香气扑鼻,生机勃勃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转身间,便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这是由北大哲学系王炜老师于年创立的“风入松”书店,它曾是京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万圣书园”、“国林风”等知名书店齐名,更是几代北大学生的“第二图书馆”。
然而,20年,“风入松”因故歇业整修,却未曾想这一别便是3年。如今,在北大南门往南米的中关村大街与海淀大街交叉路口西南角,这家新的书店重新开业,标志着“风入松书店”在阔别3载后迎来了重启与新生。
重聚首历经十三载的沉寂,如今,在北大南门往南米的中关村大街与海淀大街的繁华交汇处,西南角的这个新书店重新开业,象征着“风入松书店”在漫长的离别后终于迎来了重聚与新生。这场盛大的开业仪式,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新篇章的热烈开启。木梯轻步而上,二三层空间尽是书店的韵味。深绿色的书架与木色的陈列架相映成趣,书籍井然有序地排列其中。四层则是一处咖啡厅,吧台、小桌错落有致,圆弧半窗下还精心布置了几个适合静思的单人卡座,露台更是巧妙地引来了阳光与风的轻抚。
俯瞰主书架,其布局宛如风车旋转,仿佛松林间吹过的风。书店精心根据人类所需的思维能力,将书籍划分为“思维与逻辑”“何以中国”“阅读与写作”“人与美”“人与工作”等十二个区域。3月28日,书店盛大举办了“风入松重逢日”文化沙龙,作为其独特的开业庆典。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文化名人,包括书店主理人丁永勋、书评人“绿茶”、资深诗人及风入松忠实读者北塔,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十余名学子代表。在新老读者的共同参与下,大家在亚克力板上签名留念,这些签名最终巧妙地组成了一幅扇形图案,寓意着书店的温馨与繁荣。书评人“绿茶”,这位曾身为风入松店员的资深读者,也现身新书店的开业庆典。在活动现场,随着“风又入松,Forestsong响起”,大家深感,“风入松”这个名字不仅富有诗意,更已然成为京城的文化地标。回溯历史,年,北大哲学系王炜老师创立了独立书店风入松,它坐落于北大南门附近的资源西楼,以人文社科类学术选书为特色,名声显赫。而今,中关村大街9号的新风入松书店,明亮宽敞,灯光温暖如鹅黄,营造出一种别样的阅读氛围。与此同时,老风入松则坐落于地下层,门厅虽窄,却别有一番洞天。沿着台阶下行,一种别样的生机与活力便扑面而来。老“风入松”的招牌字匾,曾先后由文坛巨匠汪曾祺与知名学者杨辛先生挥毫题字,门廊两侧则悬挂着几幅油画,画中的葱郁木叶仿佛带着生机与活力。书店内部,茶香偶尔飘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占地近平方米的空间,在当时来说已相当宽敞,书店内布局自由而不失章法,朴实无华却别有一番韵味。成百上千的书籍在这里随意堆叠,形成了一种别样的阅读景观。漫步其中,读者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读不完、很着急、却又充满挑战”的独特氛围。汪曾祺为老“风入松”题字,这一举动在当时北大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图书馆位置紧张,书源也有限,南门的风入松书店便自然成为了学子们心中的另一片学术天地。在这里,学生们常常倚靠书架,席地而坐,沉浸在书海之中。偶尔能抢到书店内的茶座,更是成为了他们专心写作、探讨学术的宝地。当时,书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仍然高不可攀,因此,为了能够寻找到物超所值的旧版书籍,许多热爱阅读的同学都会定期前往风入松书店“蹲守”。
在风入松书店,读书的人远多于购书的人。店主王炜乐于见到这种景象,他幽默地表示:“读书人在读完一本好书后,往往会有一种想要拥有的冲动。”确实,许多读者在长时间的阅读后,会产生一种“不买都不好意思了”的心理,或是觉得“在风入松,能买到那些让人费解的书”,于是纷纷下单购买。年,王炜在北大南墙外创立了风入松书店。这里平日里人潮涌动,但无论是大人、学生还是孩子,都保持着安静,店员们穿梭其间,脚步轻盈。每当书店举办活动时,氛围则变得异常热烈,人声鼎沸。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风入松与北大出版社携手,推出了百年精品图书的展销活动,并与北大学生会共同举办了“百年北大、学问中国”系列讲座。此外,书店还举办了《里尔克诗选》的首发仪式,深入探讨了风靡一时的《亚洲大趋势》,并召开了“存在主义”学术研讨会。风入松积极投身于文化思想交流的浪潮中,吸引了邓广铭、任继愈、张岱年等知名学者,以及王朔、刘墉等时兴作家前来。许多北大学生正是在这里,首次有机会与这些大师名人面对面交流。
时至今日,年3月24日,“读懂人文,诗意栖居”的圆桌漫谈活动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韩林合与作家梁晓声共同参与了此次对谈。虽然时光荏苒,但风入松的清风依旧,回响在每一个热爱人文、追求诗意栖居的心灵深处。在北大历经四十年风雨的陈平原,与王炜的交情源远流长,甚至早于他与风入松的邂逅。陈平原深知,正是王炜那份对学术后勤的默默奉献,以及他坚守“在困境中捍卫文化阵地”的坚定信念,再加上他细致入微的责任感,共同铸就了风入松——这个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北大不可或缺的文化圣地。这里汇聚了同时代的文人学者,承载了无数爱书人的梦想。正如陈平原所言,“风入松”不仅诠释了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深邃思想,更从北大学问中挖掘出“在灵魂漂泊的时代,寻找到归一之处,安顿自身心灵”的哲学理念,实现了从哲学到书籍,再到文化传播的完美转变。由书友们搭建的桥梁,使得梁晓声与北大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学缘。他对这片文化沃土怀有深厚的情感,视实体书店为心灵的归宿。在他眼中,书店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与一代又一代的普罗大众、青年学子紧密相连,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风入松”这片平米的空间里,浓郁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底蕴相互交融,印证了他对书店的深情寄语。梁晓声殷切希望,“风入松”能够始终坚守选好书的学术标准,并承担起推荐好书的神圣使命。此前,风入松书店曾在北大学生中展开了一项别具意义的诗歌征集活动,主题为“重逢风入松”。学子们纷纷以诗寄情,表达对往昔燕园读书时光的深切怀念。这些诗作不仅洋溢着人文气息,更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诗意画卷,同时也预示着风入松书店即将在中关村重新开业,与读者们再度相聚。新老“风入松”都与北大紧密相连,那么在过去的十三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每所大学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风入松”,这不仅是一个书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地标性书店的变迁20年,丁永勋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引人注目的照片。照片中,“风入松”书店门前,一条横幅上写着“人,诗意地栖息”,而下方则张贴着一份告示,宣布书店将暂时整顿歇业。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一个书店的暂时停业,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暂时休憩。那时的丁永勋已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但每当他漫步至中关村,总会情不自禁地踏入那些学生时代常去的书店——风入松、国林风、万圣等。某日,他偶然瞥见“风入松”的歇业公告,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于是随手拍下照片,与书友们分享。这一举动迅速激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