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与祖国医学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热疝"和"癥瘕积聚"等病的证状有相类似之处。是妇科常见多发病。病有急性与慢性盆腔炎之分,急性多属炎证性,慢性多属包块型。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多因湿浊热毒,或寒湿凝聚,结于下焦,断而导致气滞血瘀,壅滞互结所致。但湿热,寒湿、气滞、血瘀又相为因果,病机转化极为复杂。然急性多湿热偏重,慢性以气滞血瘀为多。
症状高热,下腹剧痛,腹肌紧张而拒按,带下黄赤。月经量多,苔黄腻,脉数,多为急性盆腔炎,而慢性则见低热或不发热,少腹绵绵作痛,经前后为甚,带下色黄,或形成癥瘕包块等证,且病程较长。
论治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消癥饮当归、丹参各12克,海藻15克,茯苓6克,生苡仁30克,炮甲珠12克,川芎6克,金银花9克,连翘10克,桔核12克,青皮6克,延胡索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湿散结。
急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子宫肌炎、盆腔缔结组织炎等。
治疗31例,痊愈22例,好转8例,无效1例。
引(《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邱颖恒方。
方中当归、丹参、川芎活血祛瘀;炮甲珠祛瘀散结,消肿排脓;茯苓、苡仁利水除湿,健脾渗泄,且苡仁还有排脓消痈之功;青皮疏肝破气,常与桔核配用理气散结止痛;海藻化痰软坚散结;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银花、连翘与海藻、桔梗相伍为用,治疗癥瘕结块,作用甚著。本方用治输卵管卵巢炎,尤以慢性者效果最佳。
临证加减∶附件增厚,附件囊肿壁未消失者,加三棱、莪术、昆布、牡蛎;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鸡血藤、紫河草;脾胃虚弱,加白术、大枣、灸甘草;脾肾阴亏,加枸杞子、怀山芍、熟地;寒凝气滞,加小茴香、干姜。
2.盆腔炎验方①败酱草、红藤各30克,鸭跖草20克,赤芍、丹皮、延胡索各12克,金铃子、连翘、黑山栀各9克,柴胡梢、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生苡仁30克。
②茯苓12克,桂枝2.5克,赤芍、丹皮、桃仁、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各9克,败酱草、红藤、紫草根各20克。
③当归、鳖甲、怀牛膝、丹皮、大生地、熟女贞子、鱼腥草各9克,百部12克,功劳叶20克,山海螺15克
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3次。
①清热泻火,化湿祛瘀;②理气化瘀;③养阴和营。
盆腔炎。方1适用于急性盆腔炎——下腹剧痛拒按,发热恶寒,甚则满腹压痛或反跳痛,带下色黄或呈脓性,便或溏,时伴尿急、尿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方2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少腹两侧隐痛,坠胀,喜缓喜按,经来前后较甚,有时低热,腰骶酸楚,带变色黄,经期失调,痛经或不孕。
方3适用于结核性盆腔炎,常伴有颧红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夜寐盗汗,月经失调,量少色红,甚至闭阻,舌质红,脉细兼数。
临床屡用,疗效均佳。
(《名医治验良方》)。蔡小荪验方。
盆腔炎系妇女盆腔器官的炎症病变,往往由流产或分娩感染,宫腔手术损伤或经期性交感受病邪,影响冲任所致。为病不外虚实两大类。急性多实证,慢性多虚证,且二者又多相互转化,故其治疗当随证而施,以上三方,用之临床,颇有效验。
临证应用,还应随证加减∶方1加减:如大便秘结者,加生军4.5~6克,元明粉4.5克;尿急者,加泽泻、淡竹叶各9克;带黄如脓者,加川柏9克,椿根皮、白槿花各12克;便溏热臭者,加川连3克,条兰9克;腹胀气滞者,加制香附、乌茜各9克;瘀滞者,加丹参12克,川牛膝9克。热退痛止后,还须清热化瘀,适当调治,以防转为慢性炎症。
方2加减∶本方宜平时服用。如黄带多者,加椿根皮、鸡冠花各12克;腰酸者,加川断,狗脊各9克;气虚者,加党参9~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血虚者,加当归、生地各9克,川芎4.5克,白芍9克,便秘者,加生军2.5克,全瓜萎12克;如腹痛较其,汤药少效者,可同时作保留灌肠,方用败酱草、红藤各3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制没药6克,延胡索15克,蒲公英30克,川柏9克,丹皮12克。1周为1疗程。如伴痛经者,可四物汤用赤芍,增制香附、丹参各9克,败酱草20克,制乳没各6克,延胡索12克,桂枝2.5克,怀牛膝9克。经来时服用。
方3加减:平时常服,1个月为1疗程。如潮热较甚者,加银柴胡4.5克,地骨皮9克;内热便秘者,加知母、麻仁各9克;多盗汗者,加柏子仁丸12克(吞服)。经来期间,可用四物汤为主,养血调经,随证加味。
3.清热汤(二)金银花、绵菌陈、丹参各25克,蒲公英、车前草、败酱草各30克,丹皮、黄柏各12克,山栀子10克,乌药、桃仁、延胡索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清热化湿,活血理气止痛。
急性盆腔炎。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名医治验良方》)。罗元恺验方。
①加减法∶高热者,加青蒿(后下)12克,白薇30克;有寒战者,再加防风9克;月经量多者,加益母草30克,蒲黄9克;化脓者,加冬瓜仁、生苡仁二各30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地20克,大黄10克(后下);腹胀严重者,加广木香(后下)10克,大腹皮20克;尿痛者,加滑石25克,甘草梢6克。②外用四黄散。大黄、黄柏、黄芩、泽兰叶各30克,黄连15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每服适量,以开水蜂密各半调匀,或鸡蛋清调匀。用纱布包裹敷下腹部,每日换药1次。
4.乌药三草汤台乌药、赤芍、凤尾草、鱼腥草、马鞭草各15克,制香附、当归、川芎、土茯苓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目服3次。
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盆腔炎,多见下腹疼痛,白带多,或有囊性不活动包块。
治疗48例,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丁宝光(《江苏中医》(12)年)。
盆腔炎,以气滞湿阻血瘀,虚实夹杂之证型在农村较为常见。方中乌药、赤芍为理气通滞,活血化瘀之要,且赤药还有清热凉血之功;二药得当归、川芎、香附之助,则理气化滞,活血祛瘀之效更著。方中三草功为清热利湿解毒之佳品。且马鞭草,性味苦寒,苦能下降,寒能清热,且有清热凉血,利湿祛瘀之功;土茯苓助三草清热解毒利湿。诸药合用,效果甚佳。若见包块,还应加人软坚散结之品为宜。
5.盆腔化瘀汤当归尾、益母草、香附子、苏梗各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
治疗80例,痊愈47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2例。
引(《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徐淑安方。
方中当归尾、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凉血;香附疏肝理气,活血调经,解热镇痛,抗菌消炎,苏梗解表和中。合而用之共收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之功。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腹痛,加川楝子;带下增多,加土茯苓;失眠,加五味子;食欲不振,加焦三仙;月经量多,加阿胶。
6.盆炎清当归12克,芍药、地黄各15克,川芎6克,败酱草30克,路路通、丝瓜络各15克,苍术、黄柏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通经,清利下焦。
慢性盆腔炎,证见一侧或双侧下腹隐痛,胀痛,伴腰酸,带下多,或有腥味。
屡用效佳。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杨守玉方。
7.妇炎汤莲须18克,赤芍12克,卷柏18克,乌药、香附、萆薢、苦参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利浊解毒,涩带化浊。
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慢性附件炎,阴道炎等凡有腹痛下坠,带下量多,或有气味诸证者。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忠民方。
凡湿毒瘀滞下焦所致者,本方确有效验。笔者应用,常依本方加土茯苓15~30克,瘀滞甚加泽兰叶、益母草各15克,验之临床,效果更佳。
8.慢性盆腔炎汤(一)玄参、银花、蚤休各15克,鳖甲10克,虎杖15克,当归、川芎各10克,丹参30克,丹皮、川楝子、郁金、甘草各10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水煎3次,共取汁毫升。每日1剂,日服3次,每次服毫升。
解毒散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慢性盆腔炎。
屡用效佳。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郑家本方。
9.慢性盆腔炎汤(二)丹参18克,赤芍、川芎、桃仁各12克,茜草9克,蒲公英15克,元胡12克,茯苓18克,红藤24克,砂仁6克,桔核30克,香附、陈皮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慢性盆腔炎。
临床验证多例,均获良效。
宛树修(《中医杂志》(7)年)。
临证加减∶输卵管有积水者,加泽兰12克,猪苓15克,车前草12克,鱼腥草15克,炮山甲12克;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2克,瓦楞子18克,浙贝母、炮山甲各12克,生牡蛎30克,以软坚散结,行气破血散瘀,(上药每次选3~4味交替使用);有粘连者,加枳壳、炮山甲各12克,王不留行15克,路路通12克,皂角刺9克,以活血散结,舒痛经络,解除粘连;月经量多,有血块,腹痛甚者,加炒蒲黄6克,炒五灵脂9克,以祛瘀生新而止痛。
若局部证状较明显,病程久,病情顽固,若能配合中药外敷,则效果更好。
外敷方∶生军30克,赤芍18克,干姜9克,川椒6克,红藤24克,蒲公英18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适量,用加温后的白酒适量,调成面团状,敷于腹部患处,用布覆盖后加热水袋。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一剂药可用3~4次,但每次用时须加酒调,经期停用。
10、二黄红藤汤生黄芪15~30克,失笑散15克(包煎),红藤30克,桃仁、红花、牡丹皮、枳壳、制大黄各10克,生苡仁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慢性盆腔炎。
治疗86例,痊愈43例,显效26例,好转16例,无效1剂。
尚云(《中国医药学报》(2)年)。
11.化瘀汤延胡索15克,香附、莪术各10克,白芍、党参各15克,茜草10克,丹参20克,牛膝15克,忍冬藤20克,小茴香15克,虎杖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养血理气,活血祛瘀。
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
治疗14例,均获痊愈。
肖维益(《四川中医》(2)年)。本方名为编者拟。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2.清热解毒汤(五)紫花地丁、蒲公英各50克,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苦参根15克
水煎2次,取汁毫升,作保留灌肠用。每取50毫升,加开水稀释至毫升,药温在38℃左右,保留灌肠时肛管须插入15厘米左右,速度宜慢。每日1次。
清热解毒。
盆腔炎。
治疗50例,急性10例,慢性30例,治愈3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叶文贞等(《上海中医药杂志》(3)年)。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13.活血解毒汤(二)生地黄、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赤芍12克,川芎、栀子、青皮、枳壳、没药、白药各6克,金银花25克,当归、牛蒡子、黄芩、桔核、贝母各10克,黄连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盆腔炎。
临床应用30年,效果满意。
黎思方等(《上海中医药杂志》(3)年)。
①守方叠进,不可中断。一般急性10剂左右,慢性30剂,最多50剂即愈。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适当休息。如服药后有腹痛,肠鸣,恶心等,可适当减少苦寒药之用量。
文章节选自《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原作者:(程爵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