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娜娜
指挥余隆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如期进行,预示着首都文化艺术舞台逐步走向正常化。作为在今年全球抗疫背景下举办的一届特殊的艺术盛会,北京国际音乐节组织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在国际交往严重受阻的情况,没有外籍艺术团体、音乐家参演,相较往年演出阵容和规模都有所缩减,但音乐节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中国概念”在今年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比往年更加醒目。中国作品、中国乐团、中国音乐家扛起了今年音乐节的艺术大旗,助力今年的音乐节实现了艺术“内循环”。
特殊时期
舞台仍有新作涌现
自“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便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作品最及时、最具权威性的舞台,年年有新作,届届有新曲,佳作频现,余音不绝,证明了这一艺术理念的成功和价值。而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即便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国概念”舞台仍然有新作涌现。
今年,武汉籍作曲家邹野承担起这届音乐节的新作创作的重任。在10月10日的开幕音乐会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邹野创作的声乐及合唱交响曲《无题——献给》进行了世界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执棒来自北京和武汉两地的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和武汉爱乐乐团联袂演出,这部新作以向抗疫英雄致敬为主题,是音乐节紧扣现实,讴歌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今年音乐节“中国概念”舞台上的重头戏。
同时在10月20日的闭幕音乐会上,作为音乐节多年艺术伙伴的中国爱乐乐团迎来迟到的20岁生日庆典,在这场庆祝乐团创办二十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一部名为《致敬》的中国爱乐乐团20周年经典作品联奏精彩上演,而这部作品同时也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概念”息息相关。在这部23分钟的作品中,选编了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而这两部作品都是音乐节的“中国概念”历史上的代表作。
追忆过往
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