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这一融合了武术、舞蹈与音乐的民间传统艺术,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承载着人们对和谐与繁荣的深深向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那时它作为宫廷舞在皇家庆典中占据一席之地,后经冯氏家族传承,流传至今已逾三百年。麒麟舞的造型别具匠心,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与狼额巧妙结合,表演时伴随着锣鼓和唢呐的节奏,舞者通过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展现麒麟的喜怒哀乐,令人叹为观止。
广东是麒麟舞的重要流传地,其中广府麒麟、客家麒麟和海陆丰麒麟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在我曾工作过的街道下辖社区,当地宗族自清朝起便开始传承这一古老艺术。尽管历史上的曲折变迁曾一度使麒麟舞队伍陷入低谷,但在黄氏族人的不懈努力下,队伍得以重建,并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加入。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功融合了广府与客家两派的麒麟舞精髓,使这一非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麒麟文化的漫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生命力。如今,在锣鼓声中舞动的麒麟,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象征着迎祥纳福、人间安宁的美好愿景。每年正月,村里都会盛大举办“嬉鱼灯”活动。瞻淇的鱼灯以青红二色为主调,其中红色象征着喜庆与祥和,而青色则寓意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夜幕降临,舞鱼灯的队伍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手持鱼灯从古老的祠堂中走出。瞬间,一条条透亮的大鱼照亮了整个村庄,仿佛千百年前辛弃疾所描绘的鱼灯美景重现眼前。在烟火的映衬下,大鱼红得犹如烈焰,在空中轻盈地摆动游弋,引得围观群众连连喝彩。孩子们则手举着五彩斑斓的小鱼灯,跟随着队伍奔跑,欢笑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打铁花师傅的吉祥语,柳木棒的碰撞声回荡在夜空。当腾空的铁汁触碰到八角花棚,那一刻,铁汁迸溅,如同漫天流星,绽放出金色的烟花。这是我首次亲眼目睹打铁花的壮观场面,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我深知打铁花的艰难与危险,需要超人的力量和耐心。面对一千多度的高温铁汁,要打出如此绚丽的效果,确实不易。
入门者需从打石块开始练习,只有把石块打得能越过树梢,才能进入下一步——打沙。这听起来简单,实则极具挑战性。要把沙子打得又高又散,才算合格。最后一关则是练习打水,有老师傅曾言,要把水打出如蒙蒙细雨般的效果,方才算入门。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尝试打铁花。熔化的铁水被盛入柳木棒的方孔中,师傅们使出全身力气击打,配合着搭建的双层八角大棚,才能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他们轮流对着花棚顶端击打,尽管散落的金星落在身上随即熄灭,但那映照出的黑黝黝面庞上的笑容,朴实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