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节日

重庆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3.html

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通过对我国一千来个民族节日的综合分析比较,找出其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把这些特征当作带有规律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中的多数,又可以作为某项活动是否是节日的鉴定标准。

节日文化具有下列几个特点: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研究节日文化的特点,必须要追溯和考察其历史渊源。不论从人类远古史还是从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阶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材料来看,都可以证明,节日作为文化事象,早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了。节日虽源于古代气候,即按一年的周期性气候变化排定的特殊日子一节气时令。但是由于人们对自然力的不理解和屈从,在节日里往往要举行求神拜祖的祭祀活动,因而,节日的起源又与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

少数民族节日

一些民俗学家把节日列入信仰习俗,与此不无关系。根据考古学和原始社会史的研究,节日很早就同舞蹈相结合,有节就有舞,舞又以歌来伴和节奏,歌舞由娱神的目的出发,逐渐起到劳动者自己松弛、休息和娱乐的作用,后来又发展为节日礼仪,并发挥出加强及调解人际关系的效益。节日的悠久历史,正是使节日成为风俗的重要因素。历史使节日表现出持久的稳定性、传承性和周期性。

节日在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自然轮回中,之所以能够年年沿袭,世代传承,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若不循此而行,辛苦劳作就不会有收获,衣食就没有起码的保证。正是这种不间断的传承,才形成了传统,形成了规律和周期。节日的周期,一般都是以一年为单位,所以一些民族学(甚至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在对某一民族或某一区域进行田野调查和社区考察时,只要条件允许,都争取能在当地群众中生活一年。有少数甚至极少数的节日不以一年为周期,而以五年或十年为周期。

狂欢节

解放后诞生的一些纪念庆贺性节日即如此。苗族的牯脏节(有些地方叫“吃牯脏”、祭鼓节、拉鼓节、鼓社节),多数地区以13年为周期,也有以5年或7年为周期的。赫哲族的“乌日贡”节则两年举行一次。不论是几年过一次的节,反正有规律可循,呈现出长期不变的周期性。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由于地域和经济从业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少支系。如高山族、瑶族、苗族等,这种情况都比较突出,甚至生活区域连成一片的藏族,也还有“白马藏人”的不同风情。众多的民族、多样的经济形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广阔的分布地区、不同的语言、各异的文化发展,必然形成绚丽夺目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文化领域内,按能力来说,没有大小民族之分,没有够格的和不够格的民族之分。每一个民族,不管它多小,都是有能力的,都能够对共同的文化宝库作出自己的宝贵贡献。”

祭鼓节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给予同样的尊重和重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及民族研究中不难发现,某个民族与周围民族的不同文化特点,正是该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该族群众的永久性粘合剂,因而特别受到全体成员的重视和珍惜。几乎所有的民族,在对待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上,都是相当敏感的,对这些特点的轻蔑态度,会引起不愉快的纠纷甚至激烈的反抗。因为不敬的态度伤害了本应受到尊重的民族感情。民族节日较其它民族活动来说,更集中更多样和更突出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特点。不仅有高层次的科学、哲学、技术、道德、宗教信仰、经济与政治组织等,而且有衣、食、住、行和民间娱乐、社交等基本文化事项。

民间娱乐

在我国,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具特点的节日;也没有一个民族节日不具有民族文化特点。不论就56个民族分别而言,还是将兄弟民族都包括在中华民族的概念里而言,节日文化都具有光彩照人的民族性。这里所讲的民族性,是指民族特点,即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这里所说的民族性,也有民族形式的内涵,即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群众性群众性是社会性的反映,个别人的带有周期性和特殊性的活动,是不能成为节日的,如一般的生日或祝寿活动,虽然也带有普遍性,但是多以家庭和亲属成员为参加者,只能算作人生礼仪。较广泛的群众性能形成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不参加这种节日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有形与无形的压力。某些压力来自一定的社会组织,有的则来自舆论与传统习惯。从表层来看,似乎大家都是自觉的;而从深层来看,社会心理在起着维护与推动作用。

风俗习惯

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的歌节,如壮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京族的哈节;另外如西北地区回族、土族、撒拉族的花儿会;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喇嘛教)及小乘佛教的许多节日,动辄就有上万人群集活动。北方民族的节日虽多以家庭或村庄为单位过,但在同一时间里所涉及的社会层面又是非常广阔的,因而不能否认它仍具有群众性。即使是家庭性的节日,如朝鲜族的回婚节(也称归婚节),也带有明显的群众性特点。谁家若能为双双健在的已婚60周年的老人举行庆典,不仅是家庭的荣耀,而且是全村乡亲的光荣。

壮族的三月三

因此,届时除亲戚们来祝贺外,邻里同乡也都参加庆祝活动。节日都具有群众性,群众性正是心理认可和杜会承认的表现。这正说明“一种文化是在一个地方共同体中发现的文化规则的聚合”的观点是正确的。从社会结构来分析,家族、村落、集镇、街巷等,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基层社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以村落和家族为单位举行的节日活动(这类节日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较多),正是一种基层社会心理的反映。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kj.net/pqyzy/10486.html


当前时间: